One Person

如何看待“厌蠢症”这个词汇的流行?

发布时间:2天前热度: 4 ℃作者: 老出神


厌蠢症,这个词完美呈现了一个道德困境——一根手指指向别人,四根手指对准自己。

它当然不是一个正式的医学病名,而是一种自嘲式的情绪出口。用自我矮化的方式去发泄情绪。去骂别人顺便也骂自己,好像说得重了不太礼貌,但加一句“我这是厌蠢症犯了”,就显得不是我在发脾气,是我的病在发作。

这种略带情绪贬义、同时又有点搞笑的说法,看似是一种智力判定,其实反映的是那个评判者在高压情境中,对信息处理效率的高度执着。无论在公共媒介、职场、亲密关系还是家庭的场域中,厌蠢的情绪这两年都更流行了。“别人慢”“别人不懂”都直接影响到你的结果。于是你不再有力气去共情,只想大吼一句:你到底懂不懂啊?

我妈有时会打视频电话让我远程教她手机怎么操作。我一边演示一边重复:“点右上角!不是右下角!不是长按,就轻轻点一下。你点歪了。”重复三次后,我就会忍不住吼:“怎么连这个都不会?”

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,社会施加的焦虑病好像已经侵入到我的生活里了。当年我妈养我的时候,作为一位合格的家长,她是不会对自己的孩子说“我厌蠢症犯了”的。因为家长在“照顾者”“教育者”的角色里,职责之一就是去处理孩子的“蠢”,她一遍遍教我怎么系鞋带、怎么用筷子、怎么煮泡面。我发怒,不是因为我有多牛,而是因为我太习惯作为那个接收者。

我也曾经对一个迟迟无法行动的前任发火。他念叨了很久的计划,一直都没有推进执行,有天因为一件小事爆发争吵,我忍不住说:“有你这个时间,我早就……”后来我回想,在一地鸡毛、精疲力竭的日常生活中,好像我已经失去了多余的心力去理解或迁就别人,于是情绪就爆炸式地落在对方的“蠢”上。就像当你习惯了短视频开两倍速时,一个讲不清话、理不清逻辑的人,就会让你失去耐心。

社交媒体的推荐算法,让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聪明一致的小圈子里。在微博、小红书上你刷到的都是表达能力强的人,在知乎、豆瓣,你以为大家逻辑都这么清楚。但其实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人,接触到的信息是完全不同的,你在这个领域认为人家蠢的时候,没准别人也会觉得“你怎么连这么简单的事情都不会”。

想起《再见爱人4》播出的那段时间,对麦琳的“厌蠢”成为了一种蔓延的公众情绪。直到最近她减肥、做美食视频、开始赚钱,公众对她的态度才有所缓和。好像治好“厌蠢症”的,只有这个人变得更强。

当聪明变成唯一货币时,成绩、KPI、话语权这些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,蠢不再是中性的缺点,而是近乎原罪的标签。过去我们看人,可能看品德、性格、诚实与否;但现在,反应快、能说会道、逻辑清晰已经成了现代社会的第一评价体系。而更令我恐惧的是,当“厌蠢症”流行,人们在厌恶别人的蠢时,更在担心自己成为那个被嫌弃的对象。“厌蠢症”的外壳下,其实也藏着很多人不敢表达、不敢犯错、不敢不懂的羞耻感。

在过去的一年里,我一直想更新自媒体,但拖延很久都不敢开始。生怕我哪句话逻辑不清晰,剪辑水平太糙。后来我才意识到,我不是怕做不好,是怕暴露“自己这方面真的没那么聪明”。

从我自己的身上,我仿佛就看见了这个时代的病症。之所以讨厌“蠢”,也许并不是因为对方真的造成了多大影响,而是你自己,正在被“聪明焦虑”逼得寸步难行。

4409

手机扫码访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