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时候,在爷爷的工作单位看到几位老人睡觉用的枕头,是一种瓷枕,枕面很小,还硬梆梆的。那时候,我很怀疑瓷枕的舒适性,它的枕面那么小,肯定不能随意翻身,再者,瓷器的质地太硬,枕着肯定也不舒服,不明白老人们为什么喜欢用瓷枕。等到年纪稍大有勇气去问个清楚的时候,老人们已经走了,连同他们用过的瓷枕一起消失不见。
时隔多年,再看到瓷枕,是在博物馆的瓷器展览上。一下子看了各个年代各式各样精美绝伦的瓷枕,每一方瓷枕还带着详细的文字介绍,正好解开我过去的疑惑,不禁大呼过瘾。但转身走出博物馆,仍然觉得它们只适合放在博物馆。生活中,我还是喜欢软绵绵的、面积大一点、可以随意翻身的记忆枕。
记忆中属于我的最初的枕头,是妈妈缝的枕套,里面塞满廉价的泡棉。我那时候,睡觉喜欢躲到被子里去,枕头更多地是被我当成布娃娃抱在手里。
随着年龄增长,枕头越换越大,对其他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多。要有回弹,要耐用,要符合人体工学,要环保无异味。妈妈在综合市场买的枕头已经完全不符合需求。
成年人的颈椎、脊椎、腰椎、肩周,总会有一项长期不适,最后往往归咎于床上用具。到底是因为不适越来越多,要求才越来越高,还是我们欲望越来越大导致不适越来越多?还是说成长本来就是一个身心败坏的过程?
我有一段时间总是失眠,也是到处找原因,最后连枕头都换掉,买了一个好评度很高的记忆枕。那个记忆枕的价格,足够我买好几个综合市场出售的枕头。虽然后来失眠的解决与枕头无关,但那个记忆枕是真的好用,也确实提升了我的睡眠质量,同时解决了旧枕头的几个问题。它耐用,不用每隔一段时间换枕套里面的棉芯;它的设计符合人体工学,刚好把头和颈部完美放进枕头里;它性价比高,直到现在,它还在服役。总之,物有所值。
由俭入奢易,由奢入俭难,这句话放在枕头上,百分百成立。枕惯了好枕头的人,往往无法再回去枕差的枕头,更不必说换成藤枕、瓷枕、木枕。经常在新闻上看到有人因为住酒店的时候,觉得酒店的枕头特别好用,于是花大价钱跟酒店买下枕头。以前不能理解这种行为,现在则深有同感。以前,我甚至觉得睡觉的时候有个软一点的东西靠着便足够,再追求其他,则近乎贪奢。
时至今日,换个差一点的枕头,我也照样能睡觉,但醒来之后颈椎有很大可能不舒服。既然一辈子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床上度过,疾病与睡眠往往也脱不了关系,那么,在改善睡眠的用具上多花点钱,也不算过分。
当然也不是多花了钱就能换来好睡眠。有的人,即使睡在价值七位数的床垫上,仍然睡不好一个觉。
我有个同事,他的电脑桌面长期写着一句话:吃得下,睡得着,拉得出,就是人上人。这些小时候明明很简单很自然的事,在成年后,却成为一种人生理想,令人觉得何其荒诞。我那位同事,还是个硕士,还是经理级别,知识、技能、收入都在许多人之上,以他那样的条件还睡不好一个觉,更遑论在他条件之下的许多人。
人在困极时,当然什么都可以当枕头,书本,拖鞋,石头,随手拉过来就枕。你看那些工地上的工人,水泥袋和砖头都能当枕头,都能睡得很好。可是,那往往是迫不得已的事情,能一枕好梦,谁愿意将就。很多工人年龄一大,一身病痛。年轻的时候拿命换钱,年纪大了拿钱换命,还未必换得了。
老人们常常感叹生而为人,前三十年睡不够,后三十年睡不着。现代人精神压力大,未踏入中年,已经睡不着。我见过很多年轻人,在朋友圈晒就诊记录,晒安眠药,晒褪黑素,晒止痛药,似乎一离开药就做不了人。每次看到这景象,我都是在内心唏嘘不已,然后庆幸自己已经走出了失眠的阴影。
一枕好梦失而复得,那种幸福无可代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