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ne Person

如何降低别人对你的期待值?

发布时间:18天前热度: 15 ℃作者: 老袁


我平时喜欢看冷知识,最喜欢的一条是:罐头发明48年后,才有人发明了开罐器。

难以想象,没有开罐器的半个世纪,人们怎么办。或许用刀撬,或许直接摔在地上。不管什么方式,他们依然能吃到罐头。

直到开罐器发明,一切都变了。仿佛罐头必须和它一起出现才是对的。

降低别人对自己的期待,是在告诉他们一个被遗忘的真相:没有开罐器,照样能打开那个铁盒。

 

回想一下生活中让他人失望的时刻——没有按照家人的意思报考学校,没有按照朋友的意思做事,不胜枚举的建议和期待。所有都是为你好,心里也很清楚是为自己好。但还是没办法同意。当下不舒服,但事后却长舒一口:好险,幸好当时扛过来了。

说到底,也不是什么大事。不过是别人的期待与自己发生了冲突。期待没什么好处(毕竟光立flag行不通),不恰当的期待更是危害无穷。

我有一个朋友喜欢养花。春节要回老家,把养了多年的龟背竹交给另一个熟人帮忙。因为走得匆忙,只是简单交代了两句。接到任务的熟人诚惶诚恐,只要出太阳就把那些龟背竹挪到阳光下尽心尽力的照拂,还殷勤地浇水以抵抗地暖的干燥。

半个月后,朋友回来发现龟背竹全都死了。

在这位好心熟人的期待中,植物被认真照顾过,多浇水多晒太阳。然而,他却不知道龟背竹喜阴喜旱。就像A型血不能注入到B型人的体内,就像深海的鱼并不能接受阳光的馈赠,好意只会害它瞎了眼。

事实的真相是,生活中总有人喜欢做别人的医生——如果这一剂注射到自己身上不赖,那就巴不得在全人类推广开来。

既然他人的期待,是让我们沉重的“好意”,那期待未来的自己呢?众所周知,未来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。今天还瘫在沙发上吃零食,明天就能立刻自律起来跳帕梅拉成为健身达人。

 

不知道诸位有没有写年计划的习惯。

今年年初,我脑袋发热,突然决定坐下来认真思考一下,如何把自己淬炼得更像一个成年人。

不难想象同样的画面出现在千家万户——在年初将自己清洗干净,端坐书桌前,沏一杯热茶甚至假模假式放点轻音乐,认真写下对新一年的期待。

如果每个人的新年期冀都能实现,那么世界就不会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狗屎模样。所以我很清楚新年计划大多数的下场,往往是年过去没多久,计划也跟着一起流产了。除了意志力薄弱,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——记不住自己写了什么。写满计划的那张纸,刚开始郑重其事地供在桌头,再过一周,纸明显变皱,变旧,变得可有可无,同时生活中烦心的杂事渐渐变多;生活的轨迹超出了计划,放弃的念头忍不住冒出来——“顺其自然吧。”

最终,这张纸会被塞到不知道的角落里生灰,直到下一个新年再被翻出来,成为一个笑话。

 

但有一年不同,我把计划写在了一款自我管理的app上。这款app把计划拆分为五个维度、四个季度、每个月复盘一次,尽最大努力保证用户完成任务,并且会在每天早八点发来问候:“亲爱的,今天有变得更好吗?”

刚开始,和这款app还在蜜月期,每天都能按照计划认真执行,荡漾在“我真可靠!”“无纸化办公真可靠!”的幸福氤氲中。直到一天早晨没有按时起床,好像撕开了一个破口,一天比一天更糟糕,计划也变得刺眼。

其实刚偷懒的第一周,心里还隐隐揣着希望,觉得这种状态很快就会过去的,这只是今年的一段插曲,甚至还能强迫自己坐在桌前干些“正事”;随着时间流逝——流逝这个词感觉已经过去上万年,但仔细想想,不过十天而已——心里的希望之火也忽明忽暗起来。开始瘫在家里玩手机、追剧、流连B站,直到最后原形毕露。

在距离我写下年计划,整整过去了三十天的那天。app要求我做一个月度复盘,看着之前的计划——看多少书和剧,做多少笔记;去哪些地方旅游;完成多少工作......登时感觉十分遥远。看着那些计划,我才恍然明白这根本不是我自己,我没办法做那么多事,每天只要做好一件事就很不容易了。这种希望自己明天变超人的期待,只有打脸的作用。

 

如果时间倒流,重新回到写年计划的那一天,我只会写一句话——放轻松,生死有命富贵在天。

4414

手机扫码访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