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ne Person

什么时候开始发现自己不需要婚姻了?

发布时间:3个月前热度: 43 ℃作者: 冗谈


其实这个问题应该反过来,在如今的年代,好像结婚才更需要理由。

如果纯理性思考的话,在中国,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爱情到达一定阶段后的仪式性产物,也不仅仅是生活契约,它捆绑了很多东西。 单从法律上来说,以前非婚生育的孩子很难上户口的。“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博士后高碧叶的调查显示,‘如何给孩子上户口’是中国未婚妈妈们面临的最迫切和棘手的问题之一。”这句话出自《北京青年报》,这时候还是2019年。

哪怕直到今天,非婚生子女相对容易入户了,但我接触的一些非婚生育的人(包括特殊群体)告诉我,由于ta们不想/没办法领证,所以非婚生育/领养的小孩,必须要挂靠在其中一方的户口里。那法理上另一方完全陷入被动,如果二人分手,可能连探望的权利都没有。

而且一想到离婚,更是消耗人心力,如果走到诉讼那一步,因为财产撕破脸的丑态比比皆是,假设你有钱,对方申请财产保护,你的银行卡微信支付宝都会被冻结。假设对方有钱,财产转移你拿不到证据也分不到应得的部分。哪怕判决下来,有的地区没有离婚证和书面离婚证明,办理任何需要出示离婚证的业务时(如小孩迁户口),你必须拿厚厚一摞判决书让工作人员端详你们婚姻的一地鸡毛。

更多的束缚来自文化。至少我在这一代无法完全逃离这种处境,往往妥协一步,就会需要不断妥协,如同沉没成本,除非永远妥协下去。甚至那些自己婚姻不幸的家长,还是会下意识催促子女,对于他们来讲,不结婚违背了他们的观念和常识,而观念和常识往往最难改变。

近年年轻男性的文化里,除了对“吃软饭”有一定改观,其他变化还是不大,观察下来,男性的toxic machismo(应当承担房子车子彩礼等)是最大的原因,即不结婚最大的理由是“成本高压力大”。而对于女性来说,女性主义思潮下婚姻制度剥削本身大于保护。使得无形中双方一拍即合,婚育方面直线赶日超韩。

 

抛开这些宏观理性的东西。我生长在一个重礼的小城,连父亲去女儿家做客都要掂量清楚送的礼是不是和上次收的等额。而婚姻将两个家族强行捆绑到一起,光直系的姑姨伯舅就有近十个,来来往往的摩擦无法想象。所以我从小就不觉得婚姻是什么好东西。

长大后我了解到更多,比如性别和人身权利较完善的法国,很多夫妇并不领证,他们只在同居前签一个小协议,以避免财产纠纷。并且他们首先更重视自我的存在,其次才是家庭和家族。让我不禁去想,婚姻究竟是不是需要捆绑各式各样的外部因素?能不能回归到两个人的本身?即,它能不能仅仅成为爱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阶段性仪式?

大学有个同学,在老师提问谁是丁克时举手,而若干年后我见到他,他表明自己正在相亲,而且想生个孩子,问及理由,他说是“基因控制”。我当时很不理解,再过两年后,随着年纪增长,感觉确实有一种“想要安定的趋向”,甚至开始幻想如果我有婚姻生活会怎么样。这种心理成为很难注意到的黑洞,躲在小角落,正一点点蚕食原本的意志。

好在我足够坚定,至少在婚姻真正成为“两个人的事”而非“两个家庭的事”、“爱情的阶段仪式”而非“搭伙过日子”、“双方平等互助”而非“依附/剥削/手段”之前,我认为它是不值得被考虑的。

4303

手机扫码访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