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8年前,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第一份“减负”文件,文件中指出“现阶段部分地区的中小学生负担过重”。现在看来,这话为时过早。3年前,教育部又印发关于校外培训机构利用不公平格式条款,侵害消费者权益违法行为的集中整治通知,全国范围内统筹的监管、整治随之而来,教培末日来临。
但我想,问题的关键不在于“减负”或是“教培末日”,而是“卷”这件事情。
各行各业都在卷。就连端着铁饭碗的朋友今年也感慨,市里有“三个能力”提升活动,省里有“四项创建”示范活动,还有全国性的主题教育。行业内部要搞大调研、大宣传,同一单位还要鼓捣“一周一考核,一月一评估,半年一摸底,全年一总结”,有什么“日调度”“周调度”“月调度”,最可怕的一天是上午开了两个会,下午接着开调度会。在“精文减会”实施几年后,被疫情耽误的“文”和“会”以蜂拥而至的姿势席卷了单位的日常。
就连我家门口的蔬菜摊都卷——成本高了、摊位费涨了、人工价上升,但维持还不容易,毕竟,还要跟盒马鲜生竞争呢。
我们为什么要卷呢?
原始社会卷吗?哦,他们住土屋,打猎,采果子,没见到有谁要比别人多囤一些兽皮来显摆。他们奔跑追赶,为了生存和繁育。而现在,生存已不成问题,资源分配或许不平衡,但资源绝对值是客观的——那些著名的卷王都还是人群中的佼佼者,占尽资源优势。可我们怎么磕上了名叫“卷”的药,为什么面对别人的“卷”时,我们不能无动于衷而是焦虑恐惧。好像一步落下、步步落下,我们就要被社会高速旋转的大机器甩出去了?
先去怪你家的Wi-Fi吧!
信息是哆啦A梦敞开的口袋,朋友圈、小红书、微博、抖音——“手机一抖,天下便有”。全天下不仅是围堆聚拢过来,也把别人的生活都插脚进来。你不光活自己的活,还要考虑你身边种种参照。
想想吧,你此刻静静呼吸,但别人在阿拉斯加旅游,看虎鲸跃出水面、海鸥掠过海岸,拍摄了五彩斑斓的极光;你此刻静静呼吸,但别人万水千山、过尽千帆,还书读万卷、衣锦昼行;你此刻静静呼吸,但别人悬梁刺股、博士出书,还夜跑5公里,新技能蹭蹭蹭get;你此刻静静呼吸,只有你家的狗狗跟你一道静静呼吸,在大数据有偏差的提取中,光鲜亮丽的都是他人,黯淡迷茫都交给自己。
上一秒钟,你为给孩子做了个勉强能看的手工欢呼,下一秒就瞧见别人用乐高积木堆出了艺术品;赢一局游戏正暗自高兴,下一秒就看到电子竞技队身价超千万;刚为奋斗出50平的小房子幸福到流泪,下一秒就瞧见别人家一个厕所都超过60平。
问题的关键不是在于比较,而在于这些人竟都在自己身边。同一片土壤,怎么孕育而出了如此命运不同、机遇不等的生物呢?大呼不平的同时,想起了古人“不患寡而患不均”的至理名言。
可有些事情,不是单单靠努力就能改变的呀。
我想,我们是为卷而卷,是揽镜照人或自照,在卷中通过他人或者自身,找准身份的定位,是为缓解焦虑而卷。
那我们在焦虑什么?
焦虑着精神的灭失、尊严的飘零和个体的迷茫。我们焦虑着焦虑本身,不安全着不安全本身。通过卷,可得到暗示或别人的肯定,找到自我人格的社会化定位。
不过,当我强烈感受到嫉妒和焦虑带来的折磨,当我看到自己的局限和他人能力的无限时,我会用这样一句话安慰自己:
没关系的,大约六七十年以后,大家都是一把土了。
活在如今这个飞速发展的年代,你的人生注定跌宕起伏,波折中发展前进,也就要与焦虑为伍,因为——人不折腾不成人。但是,折腾所要达成的目标,其实毫无意义。
唯一有意义的,是折腾这件事本身。它丰富了我们的人格,让我们感受了生之深刻。
一言以蔽之。即便活着是苦涩的,也是属于我“味觉”的狂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