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几天去看了《你好,李焕英》。
就不讨论那些戳人泪点的细节和电影架构了,大家都知道这部电影的原型,是贾玲家里的故事。
如果离开的人会化作星星,我想最近贾玲能看到最亮的那一颗。
虽然通过影视表达并不能完全窥探这对母女的真实人生,但我想,贾玲的妈妈,一定和电影里一样是个包容、温柔的女子。无论哭与笑,永远在陪伴和鼓励着女儿,要开开心心长大。
快乐是很高级的自尊。
给孩子最好的教养,不是富养,而是爱养。
在贾玲身上,可以感受到那种来自原生家庭饱满的爱意。
我一直觉得那种生活在健康、轻松、有爱的家庭氛围里的孩子很幸运。他们见过好的感情是什么样的,对人对事有明晰的界限,不会走极端,打心底里培养出的自信,以及“稀释情绪”的能力使得他们在这个社会上行走看起来更加游刃有余。
不会过分敏感。
不会轻易感到恐惧。
不会被外界评介所绑架。
这部分人好像可以一举越过漫长艰辛的琐碎生活,义无反顾直抵爱的核心。他们知道,爱不是一种特权,而是我们每个人生来都应该拥有的。
相反,在恐吓和打击中长大的孩子,不知道什么是适合自己的,成年以后就要花费很多力气去探索,或者说碰壁。
直到某天被另外一种流淌而来的爱和温暖所包裹严实,才能算得上真正意义的“重生”,做回那个原本的自己。(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幸运遇到)
前两天我和朋友聊到这个话题时,我特别沮丧。
因为比起“鼓励式教育”,相反,我就是从小在“挫折教育”中长大的一个典型例子,从小到大,从来没有得到过一次正面肯定。
无论我多努力尽了多少力,在我妈嘴里,都是不成器的。
多年后,在我们的深入沟通之下,我才了解原来她并非不满意,只是怕我骄傲。其实我挺理解我妈这样子的传统式中国家长的。在她们的世界里,孩子是不经夸的,温室里的花朵是没有好下场的,为了达到她们理想中的独立、坚韧、百炼成钢,她们宁可背地里心疼孩子到掉眼泪,当着孩子的面都要装作冷酷杀手。
换作今天更加客观,多元化的角度来看,这种爱多多少少是扭曲的。
但令人难过的是有许多人都是这样长大的。
不止我们。很多名人亦如此。我在看玛丽莲梦露自传的时候,意识到,原来不管一个人活得有多么灿烂,童年时期的悲凉底色都将跟随她的一生。
“我逐渐长大,逐渐知道自己跟别的孩子不一样,”她在自传中写道,“因为我的生命里没有亲吻,也没有希望。我经常感到孤单,想要死去。我总是试图通过幻想取悦自己。我从未幻想过会有人爱我,就像爱其他孩子一样。”
从5岁开始,梦露就在养父母家里学习做各种家务,察言观色的能力超出一个孩子的预期,她以不得已的早熟,讨好着所有人。
即便是长大以后已经拥有无数珠宝的她,最羡慕的,仍然是小时候隔壁穿着五彩缤纷,拥有自己玩具的小朋友。
你瞧。
我们为挫折教育中度过的童年,所付出的代价却是小半生。
心理学上有个“疤痕实验”,讲的是在参与实验的人脸上画上丑陋的疤痕,然后出去感受陌生人对自己的反应。但事实上那道疤痕在受试者确认过之后就被清理干净了。
但调查结果显示,所有参与者都无一例外地感觉到,其他人在用异样的眼神看待自己。
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,参与者已经把那道疤痕,死死钉在自己心里。
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会浸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,如果一个小孩,从小接收到的信号就是“你不行”、“你很差劲”,久而久之,他自己也会对此深信不疑。
去年春节的时候我和妈妈有一次冲突后的彻夜长谈。
情绪失控的我忍不住说起自己这些年的感受,无论我怎么做,家人都不满意。
从小到大我收到反馈最多的是,你不够懂事,你不会做家务,你古怪你偏激你永远都长不大,这些毛病我承认,可为什么你永远就只能看到我的缺点呢?还是说我真的就如此一无是处……然后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。
我想起高中的时候自己偷偷写小说,被发现后,迎来的是劈头盖脸的痛骂和被撕了所有的日记本。
“如果知道会伤害你这么深,我一定不会采取那样的方式。”
我妈坐在我对面沉默了很久,然后说出这样一句话。
那天晚上,我和母亲两个人聊开了,闹到最后,筋疲力尽,抱头痛哭,算是一场迟来的和解。
睡觉前她敲开卧室门,对我说,“其实在妈妈心里,你真挺棒的。”
她不知道。
那是我这20多年来听到最开心的一句话。
前两年,看综艺节目《我家那闺女》时,就特别羡慕傅园慧的家庭。
她爸爸总是在鼓励她。
傅园慧作为国家队女子游泳队运动员,拿了不少国内外大奖,三年前因采访时的一句讨喜的“洪荒之力”而走红网络。在这部讲述单身独居女艺人日常生活的综艺节目里,她和父亲那种轻松友爱的相处模式,受到很多年轻人关注。
里面有个小故事还蛮打动我的。
傅爸爸讲述自己女儿刚进省队的时候,有个年龄比较大的队员有一天突然跑到他跟前来,用笑话的口吻跟他说:“你们家傅园慧在游泳队里说自己是天才诶。”
听完这话,傅爸爸点了点头,一脸认真地跟那个人说:“是的,我们傅园慧真的是天才。”
这句话不仅是用来激励女儿的,更代表了他自己内心坚定不移的想法。
“我女儿就是天才啊。”
曾有人形容傅园慧,“长了一张从来没被欺负过的脸”。
看到这里你或许知道为什么了,因为在爱里长大的孩子,可以永远心安理得在家人面前做个小孩子。
这份爱,对她而言如同一道屏障,将外界的流言与喧嚣全部隔离开来。
傅园慧说的这段话不知道让多少孩子羡慕啊。
在节目中被问道,是否同意女儿婚后做全职家庭主妇时。
傅爸爸坚决说不同意,“因为女儿有自己喜欢的事情要做,如果真的有需要,他可以帮忙带孩子,但是女儿一定要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。”
不是“我让你如何”,而是“你有权选择自己的人生”;
不是“瞧瞧别人家孩子”,而是“在我心里你就是最棒的”;
我教你看清这个世界的方式。
但去哪里,怎么去,和谁一起,都由你自己掌控。
写到这里,突然很想推荐大家去看王朔的《致女儿书》,里面写的有些观点,特别引人深思。在书中,他对自己的女儿说:
“很多有过家庭破裂经历的人说,大了孩子都会理解的。
我相信。
我一点都不怀疑你将来充分观察过人性的黑暗后,会心生怜悯,宽大对待那些伤过你的人。那是你的成长,你的完善,你可以驱散任何罩在你身上的阴影。但还是阴影。”
这段话我每读一次,都忍不住哭一次。
对于有过童年创伤的孩子来说,他们终将以自己的方式,去面对属于自己的人生。但仍然感谢那些给孩子们提前打了“预防针”的家人。
尤其是那些始终在鼓励孩子们去相信这世界的父母。
自由生长,退后有爱。
拜托,人生已经很艰难了。
我们需要的不是讲道理和“你本可以做的更好”,而是一个拥抱啊。
一个用来告诉你“无论发生什么,都有人爱着你”的紧实的拥抱啊。